提起两次世界大战,大家爱拿意大利和法国开涮,说它们战斗力不行。奥地利(奥匈帝国)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很少被人调侃。 这事儿得从战场表现一点点说。 一战打起来的时候,奥匈帝国日子并不好过。它同时在三个方向打仗,东边要对付鹅国大军,南边得盯着巴尔干,西边还得抽人帮德国。 就算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,跟意大利交手时,奥匈帝国没落下风。 1915年5月的时候,意大利的立场突然变卦了,宣布加入协约国,对着奥匈帝国打了过来。 当时的意大利的总参谋长卡多尔纳带兵去攻打伊松佐河那带的奥军,意大利部队有20万,奥军10...
提起两次世界大战,大家爱拿意大利和法国开涮,说它们战斗力不行。奥地利(奥匈帝国)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很少被人调侃。
这事儿得从战场表现一点点说。
一战打起来的时候,奥匈帝国日子并不好过。它同时在三个方向打仗,东边要对付鹅国大军,南边得盯着巴尔干,西边还得抽人帮德国。
就算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,跟意大利交手时,奥匈帝国没落下风。
1915年5月的时候,意大利的立场突然变卦了,宣布加入协约国,对着奥匈帝国打了过来。
当时的意大利的总参谋长卡多尔纳带兵去攻打伊松佐河那带的奥军,意大利部队有20万,奥军10万。
那个时候奥匈的主力正在东边跟鹅国死磕,意大利这边只是些负责防守的偏师。
意大利人连着打了12场的伊松佐河战役,派上去的部队有百万人,战场的死伤超过了100万,愣是没往前挪一步。
展开剩余74%奥军靠着山地地形,死死守住了防线。
后来情况变了。德国在东边打败了鹅国,鹅国国内乱了起来,先有二月变革,后有十月变革。
列.宁掌权后,跟德国签了和约,退出了战争。德奥这下能腾出手来收拾意大利了。
意大利的兵虽然多,可没斗志,反应也慢。德奥联军穿插着打,意大利兵开始撤退,很快就变成了大溃败。
当时还是德军连长的隆美尔,在意大利战场上特别厉害。
他趁着晚上去前线看,发现了意军的漏洞,就带着先头侦查队突袭。库克山战斗,他俘虏了40个意大利军官和1500个士兵。
蒙特山战斗,他带一个连击溃了意军一个团,又俘虏了35个军官和1200 个士兵。
隆格诺恩战斗,他的部队来回穿插,驻守的意军一个整师上万人都向他投降了。
要不是德奥的人数少,加上英法两国拼力支援,意大利赶紧组织新防线,在皮亚韦河挡住进攻,稳定了战线,意大利可能早就像鹅国一样退出战争了。
一直到1918年10月24日,离德国投降就差半个多月,德奥已经没多少力气了,意大利才发动最后一次进攻,也就是维托里奥威尼托之战。
这场仗打了一个多星期,意军才突破奥军防线。整个战役,意军伤亡38万,奥军伤亡惨重,被俘虏约有30万,意大利这才把奥军赶到北方。
到了二战,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后,奥地利给德国的党卫军和国防军送了 100多万青壮年。
这些奥地利人跟着德国的部队在东西两线打仗。意大利这边的表现就差多了。
网友们经常拿这些事儿说笑。有人说 “奥匈帝国打不过鹅国,收拾意大利还是轻松的”。还有人调侃 “意大利要是能像样打一仗,地中海都能结冰”。
奥地利(奥匈)不被嘲笑,有几个原因。一战时它要拖着鹅国的大量兵力,帮德国分担了压力。
这种到处填坑的角色,就算打输了,看着也更像悲壮,不是无.能。
二战时它被德国合并,很多责任被算到纳粹头上,大家觉得奥地利人更多是被裹挟的。
意大利的败仗太有戏剧性了。伊松佐河战役打不出成果,卡波雷托战役溃不成军,这些都成了笑料。
法国在二战里投降太快,43天就被打垮,也成了大家调侃的点。奥地利的表现不算突出,可没出这么多让人记住的糗事。
历史书上说一战时大家更多关注西线,奥匈在东线的作用没怎么提。二战的故事里,主要讲德国跟苏联、美国打,奥地利的角色被简化了。
这种情况下,奥地利的普通表现反而让它没被贴上 “不行” 的标签。
说到底,大家嘲笑谁,看的是战场上的具体表现和留给人的印象。
意大利和法国的那些败仗太扎眼,奥地利(奥匈)没那么多让人笑话的事儿,自然就少被调侃了。
给大家介绍一本有意思的书。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看看《步兵攻击》。
这本书是二战名将隆美尔根据自己在一战中的亲身经历写成的,详细记录了他在意大利战场的战斗细节。
比如在卡波雷托战役中,隆美尔如何趁着夜色发现意军漏洞,带着侦查队突袭,一仗俘虏上千人。
书里还穿插了他亲手绘制的战术地图,把山地穿插、夜袭突袭这些战术讲得特别清楚。
读完这本书,你会更明白为啥奥匈帝国在意大利战场能压着意大利打,也能感受到奥地利士兵在德奥联军里的实际作用。
这本书当年还被盟军当作步兵战术教材,连巴顿将军都是它的忠实读者。
发布于:福建省